案例描述
一、規劃編制背景
隨著老城區舊城改造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用地進一步的的集約化。為了給城鎮居民創造出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規劃設計該方案。沾益縣工人文化宮用地閑置,用地規模和地理位置較優越,能夠較好的處理市政供水配套設施建設、居民生活和居住環境,商業購物便捷和互惠三者的協調關系,實現三贏的理想局面。
二、擬建項目概況
該項目位于星火路南側,320國道與南盤江交叉口西北角,規劃總面積10214.32平方米?;貎痊F有工人文化宮一座,共三層,為未使用建筑,西北角有零星臨時性建筑和木材堆場。場地平整,有一條人工溝渠,為當時工人文化宮景觀小品。項目用地北側為2—3層的民房,西側為城市支路,南側為農業局用地以及新建居住區,樓層為多層,東側緊鄰南盤江。
三、規劃編制指導思想
1. 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從便民、利民的原則出發,為城鎮居民提供一個安逸舒適的居住場所和方便便捷的購物場所。
2. 統籌布局:根據沾益縣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市政配套用房和商業居住用房布局,盡最大可能滿足環境最優化,景觀均好化,服務最大化。
四、規劃設計
1、功能分區
結合基地現有條件和市政相關要求,規劃將該地塊共分為兩大功能區和一個輔助配套區:
A. 商住區:位于場地西面(原工人文化宮西東側空地)設計一座商住綜合體,底層兩層商業裙房,總面積19849.14平方米,裙房以上為兩棟一梯四戶17層的點式住宅樓,商業裙房下設置地下停車場。
B. 居住區:位于原工人文化宮所在地,設置一幢L型居住樓,共十七層。居住區與商業區通過中心景觀相銜接,南北向道路相通。
C. 輔助配套區:居住區和商住區之間設置一幢17層市政配套樓,主要功能為東風南路舊城改造人工湖給水設施用房,其中地上部分為辦公,地下一層為引水泵房。
2、道路交通
規劃場地西側為城市次干道,是該項目用地的主出入口方向,場地內部結合南面商住區商業小廣場和中心廣場,設置一條寬6米的環形道路,有效解決商業區裝卸貨物的要求,同時滿足消防和疏散要求。商業人車流主要從南側道路進入,居住人車流從北側道路進入,形成商住人車流分行,東側設置居住區次要入口。南側設置通往已建小區的道路,加強小區之間的聯系,促進南側小區與新建商業區的相互之間的互惠互利。商住樓北側設置雙車道地下車庫入口,中心廣場處設置單車道地下車庫入口,地下車庫總面積4668平方米,車位133個。
3、景觀規劃
景觀規劃兩條景觀軸線,從東側入口,商住樓前條狀商業小廣場到中心花園延伸到濱河景觀形成東向主要景觀軸線,中心花園銜接南北向景觀節點,形成南北向景觀次軸線。各個景觀綠地結合水系等小品以及步行道,構成景觀小節點,既豐富居住區的視覺感受,又點綴了居住空間環境,達到景觀均好性。
4、建筑風格
力求體現素雅、清新的現代風格,同時融入傳統建筑的精煉元素及空間,使其具有新時代建筑的內涵和氣質。充分考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把其抽象為現代建筑符號,運用到立面設計中,商業,居住,市政配套設施之間的結合,使各類建筑融為一體,有機銜接互補。
五、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共分為三部分,商住樓和居住樓部分:
1、 商住樓部分,采用兩層框架結構設置商業裙房,地下層為車庫,屋頂設置屋頂花園,商業入口設置在南側,居住入口設置在北側,居住部分為框架結構,一梯四戶,共兩棟17層。
2、 居住樓為17層的L型建筑,一梯兩戶式多類型戶型組合,和位于西面的商住樓呼應銜接。
3、 商住樓和居住樓之間設置一棟17層市政配套樓,位于中心廣場北側,主要功能為東風南路舊城改造人工湖給水配套用房,地下一層為引水泵房,地面部分1-2層為市政配套輔助用房,3-17層為辦公用房。
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名稱 | 單位 | 數量 | |
規劃用地面積 | ㎡ | 10214.32 | |
建筑基地面積 | ㎡ | 3573.03 | |
建筑總面積 | ㎡ | 45835.49 | |
其中 | 住宅建筑面積 | ㎡ | 33388.67 |
商業建筑面積 | ㎡ | 4948.14 | |
舊城改造配套用房建筑面積 | ㎡ | 7498.68 | |
地下車庫建筑面積 | ㎡ | 4668 | |
停車位 | 個 | 155 | |
其中 | 地面停車位 | 個 | 22 |
地下停車位 | 個 | 133 | |
容積率 | - | 4.49 | |
建筑密度 | % | 34.98 | |
綠化率 | % | 26.8 |
在線留言